• 期刊首页
  • 关于学会
  • 期刊导读
  • 投稿须知
  • 邮箱投稿
  • 在线投稿
  • 联系我们

栏目导航

期刊介绍
关于学会
期刊导读
投稿须知
邮箱投稿
在线投稿

学会动态

  • 建立全科制度 践行全人服务—2015中国全科...
  • 国家卫生计生委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食...
  • 国家卫生计生委马晓伟副主任一行来中华医学...
  • 钟南山院士、王辰院士携手全国呼吸界知名专...
  • 医学教育拓荒者 百年学会奠基人

通知公告

  • 关于公布2015年中华医学会等第二批Ⅰ类学分...
  • 关于申报2016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通知
  • 中华医学会关于请各地方医学会提供《2015中...
  • 中华医学会关于201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工...
  • 关于中华医学会推选院士候选人的公示

您现在所在位置:首页 > 期刊导读 > 2016 > 07 > 信息摘要

心肺复苏中通气的研究进展

【出 处】:

【作 者】: 谈定玉 ; 付阳阳 ; 徐军 ; 于学忠

【摘 要】 作为现代心肺复苏(CPR)的基石之一,通气在过去十几年中受到争议和挑战。2000年至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(AHA)CPR指南的变化显示通气相对于心脏按压地位在逐渐下降。近年来单纯胸外按压CPR得到了大力提倡,特别是对于有目击者的心源性心搏骤停(CA)患者。被动给氧、心脑复苏(CCR)在心源性CA复苏早期亦显示出良好的疗效,但仍需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临床验证。阻力阀(ITD)装置在按压放松期阻止气流进入肺部,降低胸腔压力,从而促进静脉回流,增加冠状动脉(冠脉)血流,但目前有关ITD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,因此指南不推荐常规应用。正压通气可升高胸腔压力,从而影响冠脉灌注压(CPP)和脑灌注,因而在CPR最初几分钟内被认为可能不仅无用,还会产生不良结果。这种观点被许多学者所接受。然而在延迟开始的CPR、延长CPR及非心源性CA等情况下,通气是必不可少的。机械通气特别是针对CPR的特殊通气模式显示出一定的发展前景。目前正压通气仍是标准CPR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现有的研究表明,过度通气可明显降低复苏成功率,因而避免过度通气已成为共识。但目前关于CPR时通气研究的数量非常有限,且研究结论并不一致。故未来仍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来进一步阐明通气在CPR中的应用。

相关热词搜索: 心肺复苏 通气 被动给氧 心脑复苏 阻力阀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Ventilation Passive oxygenation Cardiocerebral resuscitation Impedance threshold device

上一篇:心肺复苏期间酸碱变化的特点及应用
下一篇:萨勃心肺复苏器在心搏骤停肥胖患者中的应用

版权所有 © - 《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》  ICP备案:05052599
地址: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22号  邮政编码:300050